旅游行业的一哥,华侨城集团今年始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从年初财报爆出2022年巨亏109亿元,被质疑“财务洗澡”,到年中接连变卖包括上海宝格丽酒店这类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再到近期的深圳欢乐谷过山车相撞事件。每一次热点事件,都引来各路媒体、自媒体对华侨城“带节奏”,从各个角度挖掘、分析其面临的危机和成因,一时间,华侨城的模式、战略、产品、管理等方面,几乎都面临媒体、自媒体的质疑。
然而,各类分析华侨城的文章看下来,知酷文旅发现其中有些分析内容存疑,部分媒体及自媒体并没有理清楚华侨城的业务构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最基础的业务构成认识不清,在此之上的分析和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城集团”)和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城股份”),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华侨城股份是上市公司,证券简称“华侨城A”,今年被架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主要是华侨城股份,旗下有欢乐谷、玛雅水乐园、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等知名文旅景区,截至2022年末,华侨城股份旗下有35家景区、26家酒店、1家旅行社、7家开放式旅游区、1台旅游演艺。2022年华侨城股份营收767.6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亿元。
顺德欢乐海岸PLUS
华侨城集团是华侨城股份的控股股东,持有47%的股份。华侨城集团共控股了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华侨城股份、云南旅游、华侨城(亚洲)、深康佳A。2022年华侨城集团营收113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6亿元。
据知酷文旅的调研数据,华侨城股份承载了华侨城集团95%以上的房地产业务,而在旅游业务方面,有很多旅游项目其实不在华侨城股份体系内。例如,华侨城集团共有56家酒店,仅26家在华侨城股份旗下;有很多乡村旅游、特色文旅小镇、自然人文景区、文化创意园等,也不在华侨城股份内;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云南旅游,有主题公园品牌卡乐星球和高科技文旅设备制造等业务,也是独立于华侨城股份。
因此,在分析评述“华侨城”时,要清楚是在分析华侨城集团(或其旗下子公司),还是华侨城股份,如果两者弄混,就很难进行正确的分析。
例如,近期被关注的“华侨城出售上海宝格丽酒店”事件,此处的“华侨城”其实是香港上市公司华侨城(亚洲)。华侨城(亚洲)过去是一家以纸包装为主的制造业公司,后来随着业务转型,完全剥离了纸包装业务,转型为以金融和投资为主业的公司,主要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产业园开发、酒店公寓投资等。华侨城(亚洲)可类比为美国黑石基金,倒腾各种另类资产的买卖,这是它的正常业务操作,投资公司都需要经常调配手中的资产、项目和资金,达到更好的资产组合,有时候卖资产是为了把握下一个的投资机会,或基金有赎回的压力。
上海宝格丽酒店
但部分“有心”的媒体,把华侨城(亚洲)的资产出售,和华侨城股份去年的109亿元的巨亏联系在一起,脑补出一场华侨城股份债务压力大、急需回血的场景,这实在是过度联想了。
事实上,华侨城集团旗下有各级子公司3000多家,业务类型众多。把这家公司的事情安到另一家的头上,用另一家的业务动态去分析这一家的经营状况,这种做法显然不太靠谱。各级子公司买卖资产,也有不同的逻辑,包括华侨城集团的战略近几年有所调整,也会影响部分子公司的资产调整。这一点,知酷文旅会在下文进一步展开说明。部分媒体习惯于把出售资产和资金链危机挂钩,显然这并不是那么准确。
据知酷文旅了解到的情况,近两年华侨城集团总负债在不断下降中,并不缺钱,甚至手里现金多到用不完。根据华侨城集团近期发布的融资券募集说明书,2021年底华侨城集团总负债4850亿元,2023年9月末总负债4386亿元,负债下降464亿元。
华侨城集团债券提前赎回情况
债券市场的消息显示,自2022年6月至今,华侨城集团接连提前赎回了数百亿元的未到期债券。这种债券发行时华侨城集团设置了提前赎回的权利,可在某个时间节点自主选择是否赎回,华侨城集团这一年多来统统选择了提前赎回。这说明了,华侨城集团账上的现金远超日常经营和新项目投资所需,与其手握现金还要支付利息,不如提前赎回,省下一笔财务成本。
多数媒体的分析报道对象是上市公司华侨城股份,但其实没有弄清楚华侨城股份的真实业务情况。这一点对后续的分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偏差。
华侨城股份对外披露的业务有旅游综合业务和房地产业务两项,2022年两者业务营收分别为272亿元、493亿元,占比约为35%、65%。实际上,据知酷文旅的了解,此处披露的“旅游综合业务”依然是包含大量地产业务的。华侨城股份所谓的房地产业务是指单独开发的纯房地产业务,而与主题公园等项目配套的住宅、商业地产则归类在“旅游综合业务”,与景区运营、旅游演艺、酒店收入等共同构成旅游综合业务。
华侨城股份未披露旅游综合业务中的各类业务的营收明细,但按照行业通常的经验,住宅、商业地产的营收规模远大于旅游景区的运营收入。因此,华侨城股份272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依然是地产成分偏多。单论旅游景区、文旅演艺和酒店的运营收入,知酷文旅预计可能仅占其年度总营收的5%-10%。
认清这一点非常关键。从营收结构上看,华侨城股份90%-95%的营收来自地产,这实际上就是一家地产公司。了解这个基本的事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侨城股份2022年营收会下滑25%,以及巨亏109亿元。当前,连房地产领域老大哥万科都需要深圳市政府伸出援手救助,那华侨城股份的巨亏又有什么可抨击的呢?整个行业如此,华侨城股份岂能独善其身。
华侨城股份的营收下滑和巨额亏损,和它的模式、产品、战略以及领导层变更都关系不大,也不必和旅游业务联系到一起。就是一家营收90%-95%来自房地产的公司,遭遇了房地产市场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行业寒冬。
实际上,目前来看华侨城的旅游业务基本没有问题,甚至是超预期复苏。华侨城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华侨城集团累计接待游客7200万人次,同比增长93%,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48%;特别是主题公园业务,上半年接待游客近1900万人次,刷新历史纪录。
北京欢乐谷
说回近期深圳欢乐谷过山车相撞事故,事故本身是让人痛心的,但理性评判的话,这仍然是小概率事件,任何工程器械都不可能保证0%的事故率。在经营超过十年的主题公园中,没有发生过机械故障的园区几乎是不存在的。
以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为例:2003年9月5日,加州迪士尼发生过山车出轨事故,导致1人死亡,10人受伤;2005年7月29日,发生过山车碰撞事故,15名游客受伤;2016年园区烟花存放不当,发生爆炸;2023年花车巡游途中发生火灾......据相关统计,加州迪士尼乐园开业70多年来,已经有至少91个人因各类事故意外死亡。
主题公园特种设备众多,安全运营需要警钟长鸣,但把这起事故和华侨城集团各个公司的资产出售、业绩亏损联系到一起,进而得出华侨城这家公司有“问题”的结论,着实过度解读了。
其实,在知酷文旅看来,华侨城集团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旅游业务的实际体量很难撑起一家央企公司。换言之,不算划拨过来的康佳电子,华侨城集团难以在地产业务之外,找到规模足够大,且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和自身定位的市场空间。
旅游业务符合国家政策方向,但华侨城集团奋斗了30多年,旅游运营收入也没有突破百亿元。实际上,如果抛开旅行社、OTA、连锁酒店这类高流水的旅游公司,单靠景区和旅游项目运营收入,能够达到百亿营收的旅游公司,全国找不出一家。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长隆集团基本上是这一赛道的天花板了,但都远未达到百亿。
这一事实对于民企华强方特和长隆集团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但对央企华侨城来说,几乎是“致命”的难题。“致命”在于央企的改革。央企改革由来已久且历经多轮,总的方向是做大规模、做强主业,主业必须是国家十分重视的赛道,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很容易被划拨给其他相关国资集团。前几年,国资委就出台过央企经营房地产的特许名单,不在名单之列的央企纷纷剥离了房地产板块。
旅游业虽然是国家重视的行业,但不属于命脉性行业,也不属于天然垄断性行业。这个赛道已经有了中国旅游集团这样的央企,还有没有必要保留华侨城集团单独作为央企存在,更多是取决于华侨城集团在该领域的建树。
华侨城集团要保留央企的序列,必须是旅游业务营收足够大,让国家看到其对推进旅游业大政方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华侨城集团在旅游领域的优势是主题公园。但单靠主题公园这个产品,很难使华侨城的旅游营收再进一步了。上海迪士尼乐园一年营收70亿元,而欢乐谷业绩最好的北京欢乐谷,一年营收约6亿元,业绩差一些的欢乐谷只有1亿多元。这其中的差距不是经营能力可以抹平的,迪士尼乐园依托的是百年来沉淀的IP、好莱坞冠绝全球的影视影响力以及美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单体营收打不过迪士尼,那就数量来凑。华侨城集团在国内已经布局了9座欢乐谷,此外还有东部华侨城、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田园、奇幻谷等其他类型的乐园项目,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全国消费能力最高的一线、新一线城市。主题公园产品,尤其是华侨城采取的自投模式,很需要当地有足够的人口和消费能力。目前,华侨城自投的主题公园数量已经很难再有大的增长。即使数量来凑,其旅游业务的实际营收也难以突破百亿元。
为了摆脱营收依赖地产的尴尬局面,真正让旅游主业壮大起来,2016年到2021年,在华侨城集团前任董事长段先念任上,华侨城集团开始了全力蜕变。段先念提出了“我们要跨越”的口号,全方位推进旅游业务,从过去旅游业务集中于主题公园,开始向更多更广的旅游品类跨越。
几年里,华侨城集团紧跟当时的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发了多个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旅游项目,落地多个千亿级的新型城镇化+文旅的大盘。
为了在旅游景区资源和运营上打开局面,华侨城集团和云南省深度合作,把云南视作第二总部,计划投资2000亿元,开发、提升云南优质旅游资源。华侨城一度在云南接手了80多家景区和旅游项目,成为自然景区、旅游度假领域的“冠军选手”。
在云南之外,华侨城集团也成立专门的旅游投资公司和运营管理公司,四处寻找合适的景区,并入体系中,形成规模效益、增加旅游收入。剑门关、山海关等著名旅游项目都是这一时期与华侨城深度合作,西安著名的旅游上市公司曲江文旅也差点纳入华侨城的体系。
这些资源的引入,使华侨城集团在旅游资源、产品类型、项目分布、客群覆盖面上大大丰富,打下了全民旅游第一平台的基础。
有了资源、有了项目,还要有客流和品牌。华侨城集团连续举办了几届声势浩大的文化旅游节,全国50座城市、一百多家华侨城体系内景区联动,共同造势,配合华侨城推出的会员体系、线上商城等,力求在全国范围内把华侨城的文旅品牌树立起来,并持续沉淀会员和线上入口。
2022华侨城文化旅游节深圳锦绣中华傣族泼水节活动
这场自我改革,被段先念称为“塔山战役”,必须要攻克。攻克这座“塔山”,完成自我革新,那华侨城集团的旅游版图将极大丰富,从主题公园品牌扩张到全民旅游观光、度假休闲、运动康养的第一平台,不仅营收不需要依赖地产,还能在乡村振兴、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方面成为国家推进战略的有力抓手,无愧旅游央企的地位。
时至今日,华侨城拿下“塔山”了吗?应该说,还未成功。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探索经验的积累,过去尝试的一些突破方向被验证为走不通。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下滑也令华侨城集团变得更加谨慎,不再适合做大幅的调整动作。因此,华侨城集团的战略也有了小幅地收紧。各路媒体聚焦的华侨城资产出售、股权转让的消息,其实就是这一战略收缩所致,并非是因为亏损严重需要卖资产回血。
事实上,作为央企,华侨城集团有得天独厚的融资条件,不会出现资金链紧张的危机。其最大的问题是主题公园的赛道撑不起一家央企的体量,而扩张到旅游其他赛道,则需要进行彻底的自我改革,需要找到合适的模式和产品进行切入。过去几年华侨城集团的自我改革收到一些成效,但也验证了一些模式难以走通。接下来,还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向,能否找到支撑其旅游业务发展壮大、匹配央企地位的一方沃土,知酷文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