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资讯

文旅商业街破局之道:从千街一面到万里挑一

来源:创始人       作者:创始人       时间:2025-05-27


走在国内各大旅游城市,你会发现很多文旅商业街长得越来越像: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里,卖着义乌批发的工艺品;打着“网红美食”招牌的店铺,卖的是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所谓的民俗表演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汉服走秀和变脸杂技。开发商们投入重金打造的项目,最后却陷入“游客拍照五分钟,消费不过五十元”的尴尬。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让游客审美疲劳,更让项目陷入租金低迷、招商困难、运营亏损的恶性循环。

要破解这个困局,首先要看清问题的根源。过去十年文旅商业的爆发式增长,让许多开发商选择“抄作业”——照搬成功案例的业态组合和建筑风格。比如古北水镇火了,全国就冒出一堆“北方水镇”;拈花湾的禅意主题受欢迎,各地开始复制“小京都”“小丽江”。这种简单复制看似降低了试错成本,实则忽略了每个项目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客群差异6。再加上许多策划团队缺乏对在地文化的深度理解,用“模板化方案”应付不同项目,最终导致全国文旅商业街“千街一面”。

文化不是贴标签,而是深挖在地基因 文旅商业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复制的文化体验”。以无锡拈花湾为例,项目没有停留在仿古建筑的表面,而是围绕“禅意生活”主题,从建筑形态到业态布局都紧扣“禅文化”:客栈以禅宗公案命名,商铺主打茶道、香道、花艺体验,连保洁阿姨都经过禅修礼仪培训。游客漫步其中,感受到的是“身心归隐”的沉浸式体验1。这种文化主题的深度挖掘,需要策划团队像考古学家一样扎根当地——翻阅地方志、走访非遗传承人、收集民间故事,找到真正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策划团队发现当地苗族“以酒待客”的习俗后,没有简单开设酒铺,而是打造了“拦门酒+长桌宴+高山流水敬酒仪式”的完整体验链。游客从踏入街口开始,就被卷入苗族特有的热情氛围中,自然带动了米酒、蜡染等特色产品的销售1。这种文化活化不是生硬堆砌元素,而是将传统习俗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现代消费场景。

业态创新要打破“餐饮撑场、零售凑数”的老套路 传统文旅商业街的业态布局存在明显弊端:餐饮占比超过60%,导致油烟污染、垃圾处理难题;零售商品同质化严重,毛利率不足30%;体验类项目多为短期合作的临时摊位,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重新定义“商业”的内涵——文旅商业街不是购物场所,而是文化体验的容器。

苏州双塔市集提供了一个创新样本:这个由菜场改造的项目,将生鲜摊位与咖啡书店、手作工坊混搭,本地阿婆卖菜的同时,年轻人坐在隔壁喝着精品咖啡画水彩。项目还引入“菜场文学展”“时令食材品鉴会”等主题活动,让市井烟火气与文艺范儿奇妙融合。这种“生活场景+文化内容”的组合,既保留了在地居民的生活记忆,又创造了游客愿意停留的第三空间5。

对于大体量文旅商业街,可以借鉴“主街+支巷+广场”的立体布局:主街布局品牌旗舰店和主题餐饮,承担引流功能;支巷发展非遗作坊、沉浸式剧场等特色业态,延长停留时间;广场定期举办市集、艺术节等IP活动,制造传播爆点。成都Regular源野商业体就将地下空间打造成“社区艺术聚落”,20%的面积用于举办小型展览、快闪店和沙龙活动,既降低了租金压力,又保持了内容新鲜度。

运营模式要从“收租思维”转向“共营思维” 很多开发商把商铺租出去就万事大吉,结果导致商户各自为战,项目缺乏统一调性。破局的关键在于建立“运营方+商户+居民”的共生体系。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采用“联营扣点+保底分成”模式:运营方统一负责场景营造和活动策划,商户专注产品和服务,双方按销售额分成。这种模式倒逼运营团队每天分析消费数据,动态调整演出动线、优化店铺组合,开业首年就实现95%的招商入驻率和40%的复购率。

数字化运营工具也能有效提升效率。浙江某古镇引入智慧管理系统,通过游客动线热力图发现:80%的游客集中在主街,侧巷商户普遍经营困难。运营团队随即在侧巷增设AR寻宝游戏,将主街流量引导至侧巷的手作体验店,三个月后侧巷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220%。会员系统同样重要——重庆洪崖洞通过小程序发放“文化积分”,游客参加非遗体验、购买特色商品都能积分兑换独家文创产品,此举将客单价提升了58%。

长期主义才是抗同质化的终极武器 文旅商业街的培育周期远比住宅地产漫长,需要持续的内容更新和品牌积累。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用了六年时间逐步开放:第一期修复古建筑,引入文化展览馆和茶社;第二期开发临河商业,主打轻餐饮和文创零售;第三期联合高校打造非遗创新实验室,吸引年轻创客入驻。这种“滚动开发+渐进升级”的模式,既保证了现金流,又让项目始终保持话题度。

开发商还要学会“做减法”。福建永泰榕水谣商业街曾规划引进知名连锁品牌,但策划团队调研后发现,本地客群更期待“找回儿时记忆”。最终项目砍掉70%的标准化店铺,引入老式理发店、竹编作坊、传统糕饼铺等“土味业态”,反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怀旧打卡地。这说明,与其盲目追求高大上,不如专注服务好特定人群的真实需求。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文旅商业街的出路不在于建筑有多豪华、品牌有多高端,而在于能否创造独特的在地文化体验。开发商需要拿出工匠精神,像打造艺术品一样打磨项目——从一块砖的纹路到一家店的灯光,从一首方言民谣到一道传统小吃的呈现方式,都要传递出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当游客愿意为一段故事、一场体验、一份情感记忆买单时,同质化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