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文旅项目成为了激活乡村经济、传承乡土文化、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抓手。对于项目开发商而言,了解成功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案例,从中汲取经验,是在这片充满潜力的领域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几个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明月村:文创驱动,诗意栖居
明月村位于成都蒲江县,曾经只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小村庄。但如今,它已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文旅胜地。
明月村的成功,首先在于精准的项目定位。它深挖自身的陶艺文化底蕴,将 “文创 + 乡村旅游” 作为核心发展方向,打造出 “明月窑” 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文化 IP。围绕这一 IP,明月村邀请了众多知名陶艺家、文创人才驻村,开设工作室和文创店铺,开发出一系列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明月窑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三千万元。同时,村里还建设了各类艺术展馆、画廊,把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露天美术馆,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对文创艺术有兴趣的游客,游客停留时长从半天延长至三天,人均消费提升四倍。
在产业融合方面,明月村将陶艺文创与农业、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发展有机农业,打造了多个有机茶园、果园,游客可以参与采摘、农事体验等活动;另一方面,结合乡村自然风光,开发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将陶艺体验、农事活动、乡村民宿、特色餐饮等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文旅产业链。
在运营管理上,明月村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合作的模式。政府负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引入专业的文旅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村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参与到民宿、餐饮、农事体验等项目的经营中,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这种模式,明月村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浙江安吉鲁家村:创新模式,多元发展
安吉鲁家村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其发展模式令人瞩目。
鲁家村的发展始于科学的规划。2011 年,鲁家村利用村民共同捐资的 300 万元,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村庄进行了全方位规划,涵盖村庄环境、产业布局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基于规划,鲁家村提出了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的创新理念,在全村范围内建设了 18 个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家庭农场,涉及种植、养殖、休闲、体验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升村庄的旅游吸引力,鲁家村进行了景区化转型。他们修建了一条 4.5 公里的环村观光线,购置了小火车,将 18 个家庭农场串联起来,使整个村庄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景区。这种创意不仅增加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还大幅提高了土地的增值收益。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鲁家村采用 “公司 + 村 + 家庭农场” 的模式,与旅游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 3 家公司。其中一家负责串联游客接待场所、交通系统、风情街以及 18 个家庭农场等主要场所;另一家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成立了两山学院,为村民、村干部、创业者、就业者提供乡村旅游方面的培训。三家公司中鲁家村集体占股 49%,旅游公司占股 51%,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利益分配,村民再从村集体中享受分红。通过这种模式,鲁家村实现了农田变农场、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的转变。从 2011 年到 2017 年,仅 6 年时间,鲁家村集体经营收入从 1.8 万元增长到了 400 多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也拓展到租金、就业、创业、分红、培训等六大方面。
重庆鹤壁将军村:艺术赋能,活力焕发
重庆鹤壁将军村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偏远乡村,通过艺术活化项目,实现了华丽转身。
将军村的成功得益于将文化 IP 化。村里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IP。例如,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将传统与现代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建筑、景观之中,使村庄处处充满艺术气息。同时,开发出一系列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以将军村历史故事为蓝本的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包装等,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通过这些举措,将军村年接待游客量超八十万人次,带动三千五百人返乡就业,旅游收入突破五千万元。
在社区共创方面,将军村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中来。村民以老房子、土地等入股,与艺术家共同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如利用老房子改造的特色民宿、艺术工作室等。村民不仅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数字化破圈方面,将军村充分利用摄影、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同时,开发了 AR 古城漫游小程序,游客扫描古建筑即可触发非遗故事等内容,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年轻游客的占比从百分之二十八提升至百分之五十四以上。
对项目开发商的启示
从上述成功案例中,项目开发商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精准定位,挖掘特色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开发商应深入调研,精准定位,挖掘出乡村的核心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文旅 IP。无论是明月村的陶艺文化、鲁家村的家庭农场模式,还是将军村的艺术活化,都是基于对自身特色的深度挖掘和精准定位。
产业融合,形成链条
要实现乡村文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产业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文化、旅游与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有机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消费频次,增加项目的综合收益。
创新模式,多方共赢
在运营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引入多方主体参与。采用政府、企业、村民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同时,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项目运营中的应用,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
注重人才,持续发展
乡村文旅项目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要吸引和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乡村的专业人才,为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提供智力保障。此外,还应加强对村民的培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学习成功案例的经验,项目开发商能够在项目定位、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少走弯路,打造出更多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文旅项目,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