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视点

“双碳”背景下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利用研究

来源: 智纲智库       作者: 智纲智库       时间:2022-05-13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快速替代传统能源,以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主要标志,全球能源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进口国、能源消费国,能源转型发展与国家大势密切相关,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在应对气候问题上中国紧跟世界趋势,积极作为,先后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战略行动方案,并加快落实与推进。


中央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此后的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中央领导人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是应对国际局势、实现国际引领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战略性突破。


图片

双碳目标下, 新能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超过了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农业生态系统也可以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兼具“碳源”、“碳汇”两大属性,节能降碳潜力巨大,新能源利用空间广阔,低碳发展大有可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面积广袤,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片


农业农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以美丽乡村为主导的乡村基础设施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阶段、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初步导入与田园地产发展阶段、以及现阶段以产业为基础,实现产业、生态、人才、组织、文化的整体振兴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


“双碳”目标是国之重策,积极推进落实双碳目标,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外交格局、生态环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力,是彰显大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必须矢志不渝坚决推行。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关系到民生、民富、民强,作为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应该长期坚持稳步推进。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系纽带,不仅肩负能源利用结构优化的使命,同时也是改善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纵观国际,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很早就开始了新能源利用的的探索。德国·维尔德波尔茨里德能源小镇从1997年起开始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到2017年,全镇能源生产量相当于消费量的7倍,以公众意识主导产业发展,国家立法保障产业收益,企业创新优化产业模式,能源旅游延展产业机遇,是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小镇的领导者。


图片

德国·维尔德波尔茨里德


荷兰的能源转型则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地面光伏电站建设两个方面,出台了《太阳能土地行为准则》,从生态化、平衡性、可持续、动态性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美国在宾州、明州探索“蜜光一体”授粉昆虫友好型光伏电站,实现了生态效益、农业效益、运维效益的有机统一,并出台了《授粉昆虫友好型太阳能法案》,引导规范其发展。


图片

我国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利用场景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


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千村万户电力自发自用、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推动农村生物质资源利用、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能源站等培育壮大农村绿色能源产业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在我国,以“新能源+”产业促进农村地区发展,部分地区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或者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目前的利用方向主要集中在“光伏+”、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风力发电、小水电扶贫工程等方面。


“光伏+”利用场景


· 铜川宜君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项目


铜川宜君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项目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该项目除了光伏本体建设外,将“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光伏冬暖温室设施农业园区、农业规范中药材种植园区三大高效农业园区,链接周边优质旅游资源,吸纳当地农民入园就业,形成了“光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乡村振兴。


· 通威龙袍“渔光一体”基地


通威龙袍“渔光一体”基地是南京省级渔业精品园,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的长江之滨,占地2200亩,是集名特优水产养殖、光伏发电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园区,也是通威新能源“渔光一体”标杆基地之一。


图片  通威“渔光一体”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 光伏发电

园区光伏发电共50MW,分两期打造,分别于2017年6月建成并网20MW、2018年6月建成并网30MW。每年产出清洁电力6300万度,全部并入国家电网,为江苏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 大闸蟹养殖

按现代渔业园区的要求、结合通威的渔业技术积累,建设标准化渔业养殖池塘1300亩,全部用于大闸蟹养殖,配套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尾水处理系统以及智能养殖系统。


· 乡村旅游配套

休闲观光规划建设总面积约4万平米,建设配套绿色餐厅、钓鱼台、文化长廊等,休闲亭、售货亭、观景台、停车场、休憩长椅、满足八方来客休闲、餐饮、垂钓的需求;因地制宜,开发有亮点、有特色的民宿产业,并通过精品垂钓赛、“蟹黄汤包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客源,提升知名度。


“渔光一体”推动了传统水产养殖向规模化、智能化、环保化发展,由通威进行统一运营,在光伏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相关配套租金、园区管理物业等方面取得收入,未来可对接碳交易、绿证作为补充收益。


通过产业园的发展,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周边土地增值,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强化了通威的品牌影响力,以产业融合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沁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生物质能是继煤、石油、天然气以外的第四大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燃料清洁化工程。


沁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位于山西省沁县松村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2019年9月开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1.81亿元,占地面积100.83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原料存储、原料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提纯压缩、有机肥生产五大单元,以及其它配套工程,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居国内一流。


图片沁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会宁之恒2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


风力发电产业是我国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


会宁之恒2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于2020年12月30日取得核准批复,装机容量20兆瓦,总投资为1.4亿元左右,年利用小时数为2318小时,涉及会宁县草滩镇、刘家寨子镇2个乡镇。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电网提供电量4636万千瓦每小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约0.39万吨。此项目的开发,不仅是会宁地区能源供应的有效补充,更有利于缓解环境保护压力,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湖南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


湖南是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指定的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省,共实施小水电扶贫项目31个,涉及8个市(州)16个国家级贫困县,总装机规模16.049万千瓦,总投资15779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9070万元。扶贫电站每年产生扶贫收益超过2344.2万元,直接及间接帮扶贫困户3.2万余户,受益人口近10万人。


新化县芭蕉园水电站装机1万千瓦,是试点项目中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总投资1.1亿余元,其中中央预算扶贫资金2980万元。


新化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1月起,水电站每年将中央投资收益存入县政府指定账户,专款专用。除中央投资收益分红外,芭蕉园水电站所在地部分村民以被征用土地自愿入股,按股分红。在项目修建过程中,当地民工劳务收入总计200余万元。电站投产后,还解决了7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图片

目前新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利用形式单一化


目前对于光伏、生物质能源以及风能、水电能的利用多以单一的某一种能源的发展与利用为主,除光伏项目与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结合较为紧密以外,其余项目多以电力、有机肥料等产品输出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直接的收入,带动农民实现增收,推动当地扶贫工作,但对于新能源的利用未能形成综合的利用模式,农村产业低碳循环大格局尚未构成。


· 基础投资体量大


新能源的利用主要以国家以及大型企业的投资为主,投资规模较大,投资金额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某一地区的发展,但由于其基础投资金额较大,需要依靠国家兴建与引进大型企业投资,普适性不强。在举国落实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可以探寻小规模区域新能源利用模式,在乡村地区进行推广与利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 监测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新能源利用关注焦点在于其产生的效益方面,对于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等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测体系。双碳战略下,碳汇交易机制正在积极探索中,需要引进有效的监测体系,量化碳排放与碳中和相关指标,实现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


图片

双碳背景下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利用模式构建


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双重历史责任下,农村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以乡村基础资源为依托,构建“1+3+N”的新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助力农村能源转型:“1”,即一个监测管理系统,“3”为三个中心,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技术研究中心、一个资源再生中心;“N”指N个新能源利用板块,包含光伏、循环农业、水电、风力发电、地热能等方面。


图片

“1+3+N”新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 监测管理系统


由政府牵头,成立监测管理与评估平台,引入碳排放监测体系和可度量可核查的管理体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对产业园区、生产基地能耗、碳排放的在线监测,实时展示各区域的碳减数据、能源数据、污水数据等,根据监测结果给出改善建议与后续调整计划,达到动态平衡。


充分整合多种数据资源,做到数据可信、集成管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地实施。


· 综合服务中心


政府可对接项目开发商、科研院所机构、投资商等资源,在乡村建立综合服务中心,以低碳环保为建造理念,兼具展示与服务功能,打造双碳科普研学基地、循环农业展示区、科技成果展示区、低碳生活展示区、碳汇交易指导中心、低碳创意空间等功能区,展现乡村双碳战略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成果,引导低碳生产与低碳生活。


· 技术研究中心


引进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力量助力区域能源生成、利用与转化。


与科研院校和机构合作,提供研究场所与试验基地,引进种业培育基地、低碳研究与实践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与转化应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乡村振兴低碳发展。


· 资源再生中心


与农业农村相关负责部门对接,建立资源再生中心,作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中转站与转化中心,将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等资源进行收集与转化,提高污染物的处理与再利用,生产有机肥料供应农业生产,优化农业循环发展路径,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通过产生沼气等清洁能源供应农民日常生活,提升绿色能源利用率,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 新能源利用板块


对接国电投、水利水电等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光伏、水电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方式。


以科技赋能农业,开发循环农业试验田,打造高效低碳农业生产基地;聚焦“光伏+”产业,在适宜的区域开发“农光一体”、“渔光一体”、“林光一体”等光伏发展模式,探索小型分布式光伏发展,实现光伏产业与农业产业以及农民生活的有效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当地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探寻风能、水电能、地热能的应用可能性。


目前双碳战略的落实处于探索期,农业的节能降碳潜力巨大,国家虽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善。


目前的工作重心仍以降碳为主,光伏与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在长期一段时间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农业与农村,生产与生活紧密结合,随着后续双碳战略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与规范,未来可在碳交易等方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完)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