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视点

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来源:小镇乌托邦       作者:小镇乌托邦       时间:2022-09-01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美丽乡村, 二者一脉相承, 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基本框架。而优秀的乡村建设,并非简单的固有模式复制,更在于乡村内在生命动力和活态品质的挖掘与提升。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16年的美丽乡村工作大检查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第一阶段成果还是相当显著的,无论是从农村活力、农村风貌以及农村人居环境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


典型代表有郝堂村之类,郝堂村是李昌平老师作为他三农研究和实践的试点,同时也是他用内置合作金融来激活农村经济的“战场”,得到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党政领导的认可,特别是深受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我国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河南信阳郝堂村

在城市化进程放缓,城市建设量下降的今天,农村建设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截至第五批传统村落申报结束,共有6819个村落进行报名,而今又开始认定第六批传统村落,种种举措足以可见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与重大意义。

伴随着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兴起,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一窝蜂涌向乡村,为全国各地的乡村发挥着各自的“才能”。但是,美丽乡村并非全都按照原本的理想路线所发展蔓延,在部分地方我们仍可以看到非理想化的建设:政客将农村作为政绩的发展垫脚石;各大高校甚至行业从业者将其视为“实验室”;更有甚者将其视为随意发挥的画布与工地......

尽管如此,还是有真正的“乡村美化师”尽心尽力深耕于乡村,建设出了精彩的作品与成功的案例,为乡村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笔者将以几个精彩案例作为切入点,以期为乡村建设者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灵感与启发。

尚村竹篷乡堂

尚村竹篷乡堂项目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团队,受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托,尝试以陪伴的方式,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契合地方民情、融合多方力量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个启动项目。


项目剖透视图

尚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自唐末各士大夫迁入以来已有千年历史,是如今皖南罕见的“十姓九祠”千年传统古村落。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尚村的有机更新与建设势在必行。



安徽尚村

本项目中的亮点是将高家老宅废弃坍塌的院落进行激活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用六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公共空间,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文化展厅的功能。与此同时,竹篷也可服务于游客,成为歇脚的餐厅茶楼。竹篷乡堂的建设成为村落有机更新的一次积极的尝试,也为尚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竹篷乡堂



作为公共空间使用

竹篷的建成和启用,是尚村村落发展的一个开始。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尚村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将村民团结凝聚到一起,为后续村里更多的乡建项目,如民宅性能的改善,特色民宿的改造,村落景观、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活动旅游项目的推广,都有积极的意义。

青石寨—稻田上的公共空间

福建的永泰庄寨,以拥有中国目前最多的夯土庄寨建筑群著名。庄寨建筑以土、木、石结构为主,以姓氏家族聚居,建筑群中有98座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项目位于拥有190年历史的青石寨门前的稻田,在田埂之上,设计师用装配式胶合木建造稻亭和稻场,它们既是更好观赏青石寨的景观建筑,也是未来乡民生产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是同安镇新的社交中心。


青石寨鸟瞰


青石寨的稻田

设计方最初提出了“自然建造”的设想,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政府和乡民的大力支持。而后设计方面向社会开放地发出了邀约 :“放下手机,合上电脑,拿起锤子,在这里我们是朋友和工友”,很快收到了几百位建造志愿者的报名。2020年9月26日,在百年青石寨门口,在稻田里,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六十多位小伙伴和志愿者们,共同完成了稻亭和稻场的建造。

稻亭是一个平面边长3.6m的三角体空间,采用9cm厚的单一块状胶合木材质砌筑,设计师特意设计了坐在里面可以观赏青石寨和稻田的开窗方式,希望游客可以在这里停留和休憩,屋顶是小小的露台,是眺望夯筑庄寨的绝佳场所。



稻亭

稻场是延展于田埂上的景观建筑,采用95mm宽度的胶合木框架体系建造,平台宽度1.4米,高2.6m,提供未来可生长的立面连接。稻场可以让更多流量的游客走入春季的油菜花田和秋季的稻田,同时支持在地丰富的民俗活动。


稻场


游客可参观

“稻田里的乡村建设——稻亭和稻场”,是建造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未来将会在不同的季节为村民和游客带来更多惊喜与收获。

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

一边是茂林修竹的传统村落,一边是艺术氛围极浓的民宿、酒馆、竹艺馆.....美术馆入村,文化落地生活,以颜值“出圈”,却凭实力“圈粉”。几年时间里,崇州道明竹艺村从成都西边的一个小村落,一路走上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的代表,向世界传递中国村落之美。



道明竹艺村

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从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编、瓷胎竹编。道明竹编是道明镇的特色产品,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竹艺村”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村落,在建设的过程中考虑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问题,更多的考量是对当地人文地脉的尊重与发掘,让建筑本身与村落和谐共生。


“竹艺村”在新乡建的过程中坚持不大砍大伐、不大修大建的生态保护原则,基本保存了川西民居‘外有野趣、内有朴拙’的风貌,从而为外界呈现了一个自然生长的原生态的村落。


原生态村落

村落以传统竹子产业为基础,结合竹子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艺术、文创等新兴业态打造产品,从而使老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三径书院、遵生小院、来去小酒馆、竹编文化博物馆等业态不仅在“竹艺村”融合的很好,而且都是正向盈利的。




竹艺村相关业态

未来,随着竹艺村的扩建,“艺术馆”、“精品民宿”等一批新的乡村旅游业态会不断叠加,现有的业态也会不断丰富并制造新的文化体验,最终形成“竹艺村”独有的美丽乡村建设循环体系。

结 语

作为设计师,笔者有幸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参与过部分村落的“活化”研究和探索,最初在心里抱着很深的疑问“美丽乡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农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城市化?是产业发展?是人才引进?还是老套的网红设计?亦或者是把大批大批的游客引进?”

犹记得驻场乡村的经历,那是山东一个相当穷困的村子,自然资源匮乏,老龄化严重,交通不便,在投资方的“努力”下,试着去激活这个村子,打造一个旅游目的地,虽然说当时并没有什么运营的概念,但是建成一年后再访村落时发现一切都不是按照我们理想的状态去发展的。尽管在做设计美化村子之余做了不少有益村民的事情——为留守儿童自费建造图书室、亲自担任兴趣老师教孩子们乐器绘画、担任心理老师为自闭孩童去做很多的沟通疏导、为9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甚至还专门成立了美术基地,为有需求的学生开课......

亲身经历让笔者觉得乡村建设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硬件上的提升和更新,更多的是为农村做内在升华,乡村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带动地方经济,活化村子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和留住最能代表中国农村的传统风貌才是重点。

陈向宏是笔者认为当下了不起的人物之一,他所打造的几大景区,无论是已经开业的景区还是在建的项目,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几十年来,初心未改。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看村落建筑保护,跟文人学士眼中所看到的是不同的的。文人学士眼中有价值的建筑或许是从建筑等级上来决定建筑的去留,是不是文保,是不是年代久远,从建筑本身对建筑进行单方面的保留。而陈向宏在做的事情,不仅是从单方面去留住建筑本身,更多的是保留下来之后能发挥的场景和空间价值,更多的是考虑建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记忆价值”,更多的是留住肌理、风貌以及市井生活气息,这个实实际际还原生活场景要比留住空盒子来的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极少数人会有非议,但是在时代和历史的长轴来看,留下来的东西一定是有意义的。

文章来源:小镇乌托邦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