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飙马商学院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21-07-28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本文来自东滩内部分享整理】大家好,今天的分享主题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特征及模式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检验检测产业界定及总体概括,二是检验检测企业发展特征及模式分析,三是检验检测产业格局及园区案例分析。

 

1

检验检测产业界定及总体概括

检验检测是一个极具产业价值的产业,可以促进多领域产业发展创新。一方面保证产业经济提质增效,包括发挥市场准入的保底线作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贸易摩擦,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科技升级创新,自愿性检测能发挥质量提升的拉高线作用,鼓励生产技术升级,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公共检测机构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

检验检测产业链主要有三大部分:上游主要包括提供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中游为我们常规了解的检验检测服务,下游为各行业产品生产商、贸易商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从细分领域看主要有4大分类:生命科学检测包括食品检测、环境检测和医学检测;贸易保障检测为各种贸易货物提供检测和鉴定服务;消费品检测包括纺织品检测、玩具检测、汽车检测等;工业品检测为各种工业品提供计量校准,无损检测和数字认证等。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全球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从2009年的741亿欧元提升至2019年的2053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0.73%,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消费品、食品和农产品、化工、建筑、工业产品等。在产业市场格局上,欧日美呈现三强争霸的态势,这些国家在国际上已形成一批国际化检验检测机构,包括瑞士的SGS、法国的BV集团和英国的天祥集团等。

自2011年起,中国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政策、制度、技术、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检验检测产业全面发展,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3225.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中国检验检测细分市场较多,前10个细分领域占比不到70%,其中建筑、环境、机动车、电子电器等8大领域营收规模均突破了百亿元。

制度、技术和需求是中国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首先是国内政策大力支持,检测产业标准体系制度不断完善,自2011年以来,中国出台了一批相关政策,推动检测机构实现市场化运营,一体化服务和标准化发展。其次是检测产业上游企业设备逐步完善,产出迅速提升。第三是检验检测产业下游的客户需求增长迅速。

 

2

检验检测企业发展特征及模式分析

下面主要从发展类型、业务模式、投资布局、合作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

1、发展类型

从市场主体看,产业资本(检测设备企业、检测技术企业等)和政府高校(检测事业单位、检测专业院校等)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在中国检验检测机构营收和数量稳步上升,其中初创的微小企业数量最多,占据企业制机构数量的96.49%。从类型看,主要有国营、民营和外资三种,2019年国营检验检测机构占比为56%,民营机构占比为36.44%,外资企业占比为7.39%,其中民营机构的业务占比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增强。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2、业务模式

检验检测企业主要依托研究院和实验室,实现市场化运行。以研究院为拓展基础,依赖自身的研究院和外在的合作机构,实现检验检测技术和服务创新。另以实验室为运营平台,基于市场多样化的检测需求,设立区域实验室或中心实验室,提供送样检测、采样检测和仪器校准等服务,覆盖不同距离的潜在消费者。检验检测企业以一站式、信息化为特征,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一站式服务,主要包含测试检验、认证认可、计量审核等检测相关配套服务,拓展产业培训、技术咨询、检测、样品物流等延伸服务。信息化服务,检验检测企业采用更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开通互联网+检测实验开放平台,搭建远程监控平台,全方位保障检测业务质量。

 

3、企业布局

从投资布局来看,检验检测服务机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进行市场拓展布局,并呈现“就近布局”和“辐射布局”两种布局特征。企业在一片区域设置一个检测中心或服务网点,覆盖区域内所有的服务需求,互不重叠,总体上呈现网格化趋势。一是就近布局,在产业密度较高的区域,设置区域检测实验室和服务网点,提供及时性检测服务,如SGS就近上海化工区布局检测中心。二是辐射布局,在主要交通枢纽、贸易枢纽城市,设置中心检测基地和常驻办公室,辐射周边区域,从事延时性的检测服务,如中国汽研布局重庆辐射全国汽车集群。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4、商业模式

从商业模式来看,检验检测机构主要采用政企产学研共建合作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检验检测企业与当地政府形成战略合作,当地政府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上支持检测实验室建设,同时帮助检验检测企业扩大实验室业务体系,为本地生产企业提供检测配套服务。二是检验检测企业与科研高校共建实验室,以高校的人才和研发能力为依托,发挥检测机构技术和资金支撑的作用。三是检验检测机构与相关领域机构协同合作,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比如与上游仪器设备供应商合作,减少实验室的建设成本。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中国检测全国布局的子公司

 

5、发展路径

目前,检验检测事业单位不断向企业制转型,检测服务、设备生产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种发展路径:一是检测服务企业延伸发展仪器设备,例如国检集团、中国汽研等;二是检测设备企业延伸发展检测服务,比如苏试试验。对于细分服务领域的检验检测企业来说,可以沿着细分检测市场延伸单一产业上下游业务,实现业务规模和检测技术扩展;也可以提升检测业务横向宽度,涉及生命科学、贸易保障、消费品检测和工艺品检测等。

 

3

检验检测产业布局和园区案例研究

对于我国来说,检验检测产业格局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延展,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主要布局在华东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由沿海城市逐步向华北、中南、西北等内陆地区延展,在沿海城市检验检测资源更加优越一些。大型的实验室主要集中在直辖市、江苏、广东等地区,这些实验室的平均仪器设备拥有量和固定资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准。

从产业集聚来看,检测检验服务产业呈现“产业配套集群式”发展特征,主要基于区域产业优势实现协同发展。比如说合肥包河聚集区聚焦安徽省的优势产业,专注食品、建材、药品、环境等优势产业检测领域,形成产业升级和支撑平台。重庆高新区国家质检基地是以助推机动车产业为目标,形成以汽车检测为主,机械设备检测为辅的产业集群。国家环杭州湾聚集区是依托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四地特色产业,发展差异化检测服务,形成互惠互补的格局。

1、合肥包河经开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集聚区

合肥包河聚集区聚焦安徽省优势产业,采取一基地五中心(检测基地、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产业计量研究中心、工程检测中心、仪器设备研发中心、创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布局,配套建设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政策、资本、人才和技术四位一体。目前已入驻安徽省市市场监管局及其下属7个院所、9个国家质检中心、17个省级质检中心,80家检测检验检测企业,坐拥20万平方米的实验室,拥有3000多人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同时检测6000多种产品。

主要发展策略包括:一是加深检测市场研究,实现企业分类引流,与牵引网等平台公司合作调研,深入了解检测市场和能力建设的匹配度,整合要素和产业资源,引导国内检测产业的短板领域的聚集和过剩领域的分流。二是探索产业园区新型合作模式,实现园区企业的整合发展和差异化发展,降低产业同质化,提升集聚区整体品牌效力。三是加快实施延链、补链和强链工程,围绕检验检测产业上下游,引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检测检测、检验检测设备研发制造、固废液处理以及检测消耗品生产等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

 

2、重庆高新区国家质检基地

基地位于重庆高新区金凤产业园,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检测,汽车安全和排放实验以及电子产品,能源计量、特种设备安全,智能网终端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检测检验和认证认可服务。重点推进传统机动车主动被动安全排放节能方向的质量检测、测试评价,促进汽摩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保障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产品研发验证、上市检验依据、市场监督检验,助推智能汽车产业落地。

主要发展策略:形成三大服务平台和十大检测中心。一体化车辆检测技术平台,1个机动车强检试验场+10余个专业检测试验室,形成专业领域整车及零部件完备的测试评价体系。标准科技研究及展示平台,引进4个国家级标委会,组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军民融合专家工作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及考试平台,覆盖特种设备应急培训演练、特种设备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教育、特种设备应急技术研发等功能。

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特征和模式分析

3、国家环杭州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环杭州湾聚集区由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联合创建,采取一区四园的运作模式,总规划面积是4224亩。其特征是加强四地合作,发挥各自特色,高效整合长三角和杭州湾大湾区优质检测检验检测资源,完善四地产业配套,厚植高新技术专业基础,形成以检验检测服务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

主要发展策略:一是鼓励地方检验检测企业聚集高产业密度区域,就近建立检验检测产业区;二是招引检测生产设备研发企业在聚集区联动检测服务企业,形成完整的检测生态圈;三是鼓励当地政府、科研高校、相关企业实行检测实验室合作模式;四是搭建统一检测产业技术服务信息平台,集成多样化功能服务,实现技术、人力、市场等资源共享;五是鼓励检测服务商以及设备生产商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