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式将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与康养服务相结合,既让老年人享受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又能获得专业的康养照料,实现了养老与休闲、健康与农业的有机融合。下面我们深入探讨了从田园到康养的农旅融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兴起背景、主要特点、开发模式、实践案例及前景展望,旨在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兴起背景
老龄化与传统养老模式挑战
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传统养老模式逐渐暴露出资源紧张、服务单一等问题。城市养老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需求,养老用地紧张,服务内容也局限于基本的生活照料。这种情况下,寻找新型养老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老年群体需求转变
城市老年群体对“田园疗愈”的需求持续攀升。城市快节奏生活给老年人带来了各种健康隐患,他们渴望低密度、慢节奏的居住环境。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能为他们提供身心的双重满足,既可以享受宁静的生活,又能感受到乡村的人文关怀。
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
乡村振兴政策释放了大量的生态资源和闲置资产。乡村的土地、政策支持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为养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旅融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养老用地紧张问题,还能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形成“生态价值转化 - 产业升级 - 消费扩容”的良性循环。
主要特点
生态康养复合性
依托乡村丰富的山水林田资源,构建起“疗愈景观 + 有机农业 + 健康监测”的体系。乡村的负氧离子具有疗愈作用,有机农业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食材,同时通过健康监测设备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闭环。
服务供给多样性
整合了短居养老、季节旅居、康复疗养等多种养老形态,并配套农耕体验、文化研学、智慧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这种多样化的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 + 休闲 + 社交”的复合需求,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生活。
空间交互创新性
采用“微田园社区”设计理念,通过模块化建筑、无障碍动线和适老化改造,实现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的有机融合。在保留乡村原有肌理的同时,提升了居住品质,让老年人既能感受到乡村的特色,又能享受舒适的居住环境。
科技赋能智慧性
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结合可穿戴设备实现远程健康监测。老年人还可以通过智慧农场系统参与虚拟种植等互动活动,科技的应用让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开发模式
资源整合
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系统整合闲置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废弃校舍等资源。通过“政府引导 + 村民参与”的双轮驱动模式,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对农房进行适老化改建,并配套建设公共食堂、健康步道、休闲广场等设施,形成“居住 + 医疗 + 文娱”一体化的养老生态。例如:成都“幸福公社”将川西林盘改造成养老公寓,配套共享菜园、中医理疗室,吸引了城市退休群体长居,通过“住宿收入 + 康养服务 + 农产品销售”实现多元盈利。
资源驱动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如森林、温泉、气候等),延伸康养产业链条。例如:
生态养生:以原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养生养老、生态种植等,如森林浴、日光浴等体验。
温泉养生:以温泉为核心,开发“温泉+酒店/会议/运动”等复合业态,形成疗愈、休闲一体化的特色小镇。
文化驱动
挖掘地方宗教、民俗或长寿文化,打造文化养心与康养结合的综合体。例如:
宗教文化康养:结合道教、佛教等资源,开发禅修、冥想等文化体验项目,如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
长寿文化康养:以食疗养生、气候养生为核心,构建健康养老体系,如广西巴马长寿村。
医养结合
整合医疗资源与现代康养技术,提供专业化健康服务。例如:
中医药康养: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医药养生”融合产业,如江苏大泗镇中药养生小镇。
健康管理中心:结合体检、康复、理疗等服务,打造一站式健康干预平台,如太阳谷项目的健康管理模块。
复合社区
针对老龄化需求,构建“养老+医疗+休闲”的复合社区。例如:
CCRC养老社区:提供老年公寓、医疗中心、文娱设施等全周期服务,如合肥幸福庄园·北城健康养生园。
旅居养老:结合候鸟式养老与度假,发展季节性康养居住,如乌镇雅园的学院式养老社区。
综合度假
通过多产业融合,形成“田园+康养+文旅”一体化发展。例如:
农康旅综合体:结合农业体验、运动康体、文化休闲,如攀西太阳谷的中央生态绿谷和慢行交通网络。
智慧田园社区:引入数字化健康管理、太阳能设施等,打造生态与科技结合的康养空间,如成都幸福公社的有机农业与邻里社区。
实践案例
北京怀柔“田园康养综合体”
占地 2000 亩,整合了养老公寓、医疗中心、生态农场。建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提高了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和社交。该综合体入住率达 85%,平均消费 6800 元/月,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市场认可度。
浙江莫干山“裸心谷”模式
通过改建夯土民居,保留了乡村的特色建筑风格。提供有机农场体验、森林疗愈课程等服务,年均接待候鸟式养老群体超 1.2 万人次,复购率达 42%,表明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受到了老年群体的喜爱。
成都郫都区“共享农庄”
推行“认养 + 代耕”制度,城市老人可通过 APP 远程管理菜园,合作社提供配送、烹饪等增值服务。这种模式不仅让老年人体验到农耕的乐趣,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30%,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
云南大理“银发旅居社区”
建立跨省养老联盟,与北上广深医疗机构合作开展远程诊疗,形成“候鸟式养老 + 在地康养”双轨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广泛的医疗资源和多样化的养老选择。
前景展望
政策支持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将田园养老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2025 年中央财政新增 10 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适老化改造示范工程、医养结合能力提升项目、智慧养老场景建设项目,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为田园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市场规模
预计 2025 年田园康养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0 亿元,形成高端康养社区、普惠型互助养老、文旅融合型产品三大细分赛道。不同的赛道满足了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发展趋势
服务标准化
全国首部《田园养老社区建设规范》即将出台,涵盖 12 大模块 86 项指标,重点规范适老化改造、医疗配套、食品安全等核心要素,有助于提高田园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科技渗透率提升
VR 远程探视、AI 健康管家、智能床垫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形成“物联网 + 养老”新业态,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程度和便捷性。
代际融合深化
35 - 50 岁“新老年”群体占比提升至 37%,推动开发“代际共耕”“家族康养套餐”等产品,家庭会员年均消费达 9.8 万元,促进了代际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风险防控
建立“三维监管体系”,在土地流转方面,建立“三权分置”登记系统;在服务质量方面,推行星级评定制度,建立“黑名单”机制;在资金监管方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实施资金穿透式监管。通过构建“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保障田园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田园康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生态文明理念与积极老龄观深度融合的产物。它通过重构“生产 - 生活 - 生态”空间关系,激活了乡村“自然资本 - 文化资本 - 社会资本”的乘数效应。既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重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关系,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长效机制,在银发经济的蓝海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