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乡村振兴:如何利用"农业+文旅+社区"的模式盘活乡村资源

来源: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       作者: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       时间:2025-06-06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面临着资源闲置、人口流失、产业萎缩等严峻挑战。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大量传统村落和农耕文化面临消失风险。

如何盘活这些沉睡资源,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课题。"农业+文旅+社区"融合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能够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将系统分析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路径及挑战与对策,为各地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乡村资源现状


当前我国乡村资源开发利用面临多重困境。

首先是人力资源严重流失,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乡村"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难以支撑乡村发展。其次是土地资源大量闲置,随着农民进城,宅基地、农田抛荒现象普遍,造成资源浪费。再次是文化资源濒临消失,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层。

在产业层面,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附加值低,难以形成竞争力;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深度体验;社区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乡村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农业+文旅+社区"模式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理论基础与优势

"农业+文旅+社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乡村发展范式,它通过将第一产业(农业)、第三产业(文旅)和社区生活空间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参与的乡村生态系统。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和价值倍增。

与传统单一产业发展模式相比,"农业+文旅+社区"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它能够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农田、山林等物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次,通过文旅体验项目的植入,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再次,社区参与机制能够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人才回流和本地就业;最后,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助于增强乡村认同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日本"六次产业化"、台湾"休闲农业区"和欧洲"乡村旅游集群"等国际经验表明,三产融合是激活乡村活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陕西袁家村美食文化体验等成功案例也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实施路径

资源整合与系统性规划

实施"农业+文旅+社区"模式的首要步骤是对乡村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科学规划。

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对村庄的自然资源(地形、水系、植被)、农业资源(耕地类型、作物结构、生产方式)、文化资源(非遗项目、历史遗迹、民俗活动)和人力资源(留守人员结构、能工巧匠)进行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平原农业区可重点发展田园综合体,山区村庄可依托地形发展梯田观光,沿海渔村可打造渔家乐体验。

空间规划上,可采用"核心区+辐射带"的布局方式。核心区集中布局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展示馆、农产品市集等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带根据资源特点划分不同功能区,如农业生产区、生态观光区、民宿体验区等。

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模式,将18个家庭农场串联成一条观光小火车路线,实现了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利益共享。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农业是"农业+文旅+社区"模式的基础,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包括: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增强消费信任;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例如,陕西礼泉县袁家村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体系,将普通面粉加工成手工挂面、锅盔等特色食品,价值提升5-8倍。

将农业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是提升价值的关键。可设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体验活动,如农事体验(插秧、采摘)、食品制作(酿酒、豆腐制作)、美食品鉴等。日本白川乡合掌村将水稻种植与旅游结合,游客可参与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体验费每人可达5000日元,远高于普通农产品销售价值。

建立多元销售渠道也至关重要。除传统批发市场外,可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农产品电商直播、会员定制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成都蒲江明月村通过"线上预售+线下体验"的方式,将柑橘价格从每斤2元提升至8元,并带动民宿、陶艺等关联消费。


文化赋能与品牌打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文化赋能主要包括:挖掘整理地方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赋予景观文化内涵;复兴传统手工艺,如编织、染布、木工等,开发文创产品;组织节庆活动,如丰收节、民俗表演等,增强体验感。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通过保护传承哈尼族农耕文化,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普通稻田变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景观。


品牌化运作能够显著提升知名度与附加值。可采取"地域品牌+产品品牌"的双品牌策略,如"婺源油菜花"+"晓起皇菊"。

品牌塑造需统一视觉识别系统(VI)、讲好品牌故事、维护品质标准。福建宁德赤溪村通过"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品牌定位,将自然资源与扶贫故事结合,吸引了大量研学旅游群体。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能带来额外收益。可基于当地文化元素设计伴手礼、手工艺品、特色包装等。苏州树山村与设计师合作开发的"树山守"系列文创,将梨、茶等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礼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新媒体营销与流量转化

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乡村宣传的重要阵地。运营策略包括:打造"网红"打卡点,如特色建筑、艺术装置、景观平台等;策划短视频内容,展示乡村生活、美食制作、民俗活动;邀请旅游博主、美食达人实地体验并分享。江西婺源篁岭通过抖音话题营销,"晒秋"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显著提升了知名度。

私域流量运营能够降低获客成本。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建立会员体系,提供预订优惠、专属活动等增值服务;开发小程序商城,销售农产品和文创产品。莫干山部分民宿通过老客户微信群实现的复购率高达40%,大幅减少了OTA平台佣金支出。

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也很关键。收集分析游客画像、消费偏好等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安吉帐篷客酒店通过客户数据分析,针对家庭游客设计自然教育课程,针对情侣游客提供星空观测活动,显著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二次消费率。


社区共建机制

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

"农业+文旅+社区"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利益共享。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主体"的协同机制。政府角色应从直接干预转向政策支持和服务提供,如基础设施改善、审批流程简化等。市场主体(企业、合作社)负责专业化运营和市场营销,村民则通过资源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

具体的组织模式包括:合作社模式,如北京密云古北口村成立的民俗旅游合作社,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企业带动模式,如浙江德清裸心谷项目,企业租赁村民闲置房屋改造高端民宿,支付租金并优先雇佣本地村民;混合所有制模式,村集体以资源入股,与企业共同开发。贵州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中,村集体占股40%,确保了长期收益。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采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复合分配方式。福建土楼景区将门票收入的15%返还给楼内居民,同时居民通过经营商铺获得二次收益,有效缓解了旅游开发与原住民生活的矛盾。


人才培养与社区能力建设

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需实施"内育外引"策略:对内加强培训,提升村民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对外吸引返乡创业青年、退休专业人士等新村民。可建立乡村创客空间、设立创业基金等。浙江丽水"古堰画乡"引进200余名艺术家定居,带动了写生经济、画廊产业。

社区能力建设包括:组织村民培训(接待礼仪、卫生标准、安全知识);培育本土解说员、手工艺人等专业人才;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如旅游发展理事会,参与决策监督。安徽宏村通过定期举办"村民讲堂",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保持了较高的游客满意度。


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农业+文旅+社区"模式前景广阔,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是普遍问题,基础设施改造、品牌推广等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而乡村项目融资渠道有限,回报周期长。

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许多地区的民宿、农家乐缺乏特色,陷入价格战。环境承载力有限,游客过多可能导致生态破坏、水质污染等问题。此外,季节性波动明显,淡旺季差异大,影响经营稳定性。

利益分配矛盾也不容忽视。外来资本与本地村民之间、参与户与非参与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能引发社区矛盾。浙江某民宿村曾因外来投资者高价租赁房屋,推高本地生活成本,导致原住民被迫迁出,丧失了原有的社区生态。


应对策略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可采取以下对策: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乡村振兴基金支持;探索"点状供地"政策,解决文旅设施用地问题;建立差异化发展策略,深挖本地文化特色,避免简单复制。环境方面,实施游客容量控制,推广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如浙江松阳的民宿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装置。

应对季节性波动,可开发四季产品:春季农耕体验、夏季避暑度假、秋季丰收节庆、冬季民俗年味。黑龙江雪乡通过打造冬季冰雪旅游,将传统淡季变为旺季。也可发展研学旅行、企业团建等非季节性客源,北京周边许多农场通过承接学校农耕教育课程,实现了全年稳定客流。

社区关系调解需要建立制度化沟通平台,如定期召开协调会,听取各方意见;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房屋租赁、环境保护等事项;预留部分公益岗位,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福建屏南龙潭村实行"新村民"准入制度,要求外来经营者必须掌握一门传统手艺并教授本地青年,促进了文化传承和社区融合。


结 语

"农业+文旅+社区"模式通过三产融合,为盘活乡村资源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该模式能够将传统农业转变为体验经济,将闲置农房转化为经营资产,将地方文化转化为消费产品,实现资源的多重价值。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农业为基、文化为魂、社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参与、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城乡融合加深,乡村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不仅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更将成为生态涵养地、文化传承地和心灵栖息地。

"农业+文旅+社区"模式有望催生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社区活力充沛的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府、企业、村民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